当前位置:首页 > 心标问答 > 阅读答案

地菜记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19     回答:爱度老师

(1)【梳理】“关键词”法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文本,这些“关键词”可以涉及文中的事、物、情等,请仿照示例,将下面的关键词表格补充完整。

关键词
理由
地菜
全文内容都围绕“地菜”展开。
   
用眼前的过年引出回忆,用儿时的过年叙写关于荠菜的往事,又用眼前的过年阐发关于亲情乡情的感慨。
   
   

(2)【解读】体察作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A.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

B.地菜的这种“神话学意义”,不仅为它换来了“地”这个厚重的名字,也让“挑地菜”这种活动,由乡下人的农家乐变为节日,村里的灰姑娘们喜欢,城里的白富美也愿凑趣,词客骚人,也愿意为它写诗。

选择       

(3)【品味】有读者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典雅”“富有韵味”,也有读者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土得可爱”“很接地气”。请以文章第④段为例,具体谈谈这两种语言风格在文中的体现。

(4)【关联】读过文章后,小文觉得本文可以收录到八下第一单元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你是否赞同?请从内容与主旨的角度,结合单元导语和目录阐述理由。

单元导语
单元目录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社戏/鲁迅2.回延安/贺敬之3.安塞腰鼓/刘成章4.灯笼/吴伯箫

参考答案:

(1)①过年;②乡情/民俗/故乡;③文章围绕乡情展开;文章写了正月摘地菜、吃地菜的习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画卷”;文章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留恋。

(2)示例:选A。“白富美”指菠菜、白菜,“灰姑娘”指荠菜。运用拟人和对比,表现荠菜外形的纤弱,表达作者对荠菜的怜爱。

选B。“白富美”指城里的女子,“灰姑娘”指乡村女子。运用对比,表现“挑荠菜”活动的受欢迎,表达了作者对荠菜的喜爱之情。

(3)示例:第四段中“一阳来复”“不堪食用”等词本来是文言的表达,这些词的使用,能体现文章文白相间的语言风格,同时“花开三月三”出自王磬编的《野菜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引用也能让文章更典雅,从而让文章有“典雅”的特点,富有韵味。“田头地脑”“毛壳子鸡蛋”等方言俗语的融入,显得生动活泼,让文章读来有“接地气”之感。

(4)赞同。内容上,本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地菜”这一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美食,而第一单元向我们呈现了水乡风情、陕北特色和灯笼情结,这与第一单元的题材相似,且从美食角度对“民俗”的内涵进行了补充,让我们了解更为丰富且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画卷。主旨上,“地菜”的背后承载着“我们”童年在田园里割地菜汇聚起来的点滴欢乐和乡邻们节日的热闹喜庆,它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象征着生命的“阳气”和“热力”,与游子们的乡愁紧密相联。然而这样美好的传统习俗却在逐渐逝去,作者借地菜怀恋故乡往事的同时,也感叹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时代,文末更是句末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深深的遗憾和现存的美好传统能否继续被延续的担忧。第一单元已经让我们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情感共鸣、精神力量、生命形态和历史文化价值,将本文加入本单元,一方面能丰富我们对“民俗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意味深长。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