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docx
立即下载Word高清文档,无水印,可编辑和直接打印
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语 文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0小题,附加题1题,满分为120分。考试用时为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8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试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一、(5小题,16分)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啜泣/辍学 应和/随声附和B. 儒雅/懦弱 埋怨/埋头苦干C. 帷幕/蓦然 间接/间不容发D. 卡片/关卡 亵渎/连篇累牍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懊悔 根深缔固 弹劾 勤能补绌B. 芭蕉 抱头鼠窜 捐款 前倨后恭C. 尊贵 不缀劳作 眼框 叱咤风云D. 倔强 相糯以沫 温驯 指桑骂愧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期,全新聊天机器人ChatGPT火爆全网,但负面效应也引发人们喃喃自语。B. 导游人员在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时,要袖手旁观,肩负起保护红色资源的责任。C. 当夜幕降临,车流不断国道旁边,你很有可能与一头庞大的动物不期而至。D. 那古朴苍劲的树干上,粗细不一的枝条纵横交错,或围拢一起,或旁逸斜出。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充分开辟教学楼角落、转角等零散土地,建设了“袖珍小菜园”。B. 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把握和了解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C. 中国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以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慧动能。D. 睡眠不足容易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大家一旦发现这一问题,应该及时补充睡眠质量。5. 班级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参加以下活动。(1)活动一:班会课的宣传画如下图,请你结合班会主题为宣传画命名,并阐释原因。(2)活动二:根据对联常识,请你挑选其中几个适合的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作为本次班会的结语。心中郁结 孤独压抑 前世今生 足下前程一朝解 千千结 万象新 愁断肠(3)活动三:人一般都会有压力大的时候。请说说你“自我调适”的办法。(至少说出三种办法)二、(1小题,8分)6.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②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⑤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⑥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下面是某同学的诗句摘抄卡,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诗句批注出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月相伴,淡定自然。王维《竹里馆》①_________,__________。春花缤纷,绿草浅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②_________?__________。爱国之情,悲壮激昂。文天祥《过零丁洋》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46分)三、(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才须学也/初极狭,才通人B. 将复何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 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D. 见往事耳/不见曦月8. 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成现代汉语。9.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诸葛亮劝诫儿子要“淡泊”“宁静”“静学”“立志”,此为“君子之行”。B. 乙文中孙权劝说推辞学习的吕蒙积极求学,并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吕蒙读书的益处。C. 甲乙两文均是长者劝诫晚辈的文章,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传授了学习方法。D. 甲乙两文的文体不同,前者为说理文,突出说理性,后者则为记叙文,侧重叙事。10.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①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举茂才②,四迁③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昌邑令④王密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选自《后汉书·杨震传》,有删改)注释:①弘农华阴:地名。②茂才:秀才。③迁:晋升或调动官职。④昌邑令:官职名(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密愧而出__________ ②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__________(2)请简要概括选文中体现杨震“公廉”的两件事。11.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四、(8小题,30分)(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古诗词与中国画,分属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诗画合璧的中国画,逐步发展为东方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②千百年来,诗与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并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③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精神境界上将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通之处讲得更加透彻,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04日 第 08 版)材料二:①在我们的传统的审美体系中,诗为道,书为器,画为技。古人还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工于事者谓之技。无独有偶,在西方美学体系中,诗为精神层面,书为物质层面,画为表现层面。诗是由文字写出来的,而文字又是由最早的画抽象而来的,书法和绘画的最高境界都是诗。所以,书法和绘画的审美,也是诗性的,是动态的,意趣的,也是不确定的。②王维提出了一个将三者融为一体的艺术概念,他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他将诗书画三者的关系概括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通俗的领会就是当诗歌不能尽兴表达时,我们就通过酣畅淋漓的书写来表达,古代许多诗人都是书法家和画家。苏东坡还说“书乃诗之余”。他的这些观点,被宋人广泛认同,到了元明清,达到了巅峰。石涛、八大山人,徐渭、乃至近现代的黄宾虹等人,都是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诗书画的高度统一,也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审美张扬到了极致。(远村:《诗书画“三位一体”是文人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材料三:①《明皇幸蜀图》作为唐代著名的青绿山水,主要描绘“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典故,画家在创作时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很好地回避了唐玄宗逃难蜀地时的狼狈景象,以一派帝王游春的繁华场景取而代之。②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跋:“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与忙。年陈失姓氏,北宋近乎唐。”题跋用笔周正劲健、圆转饱满,从点画到结字透露着雍容华贵的气息。墨色并不浓艳,筋骨丰美,不乏豪情。乾隆题跋时已是六十余岁,唐明皇遇安史之乱时也已古稀之年。这两位帝王皆是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昏聩铺张。我们可以从更加广阔的视角梳理画面题跋带给我们的信息。(王从阳 《明皇幸蜀图》赏析)材料四:①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诗,不直白,以比兴手法抒心志创设境界,这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不是文人大约画不好中国画,因为没法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②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皆有论述。元代以来的大画家几乎都能诗,宋徽宗亲任画院院长时,出题目考试都是诗句,绘画即使不题诗,画面也必须要有诗的意蕴,要做到“画中有诗”。这是诗意的要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③中国画最独特的一点即笔墨性。中国画的笔墨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书写性,即它是“写”出来的。中国画中的线有起伏顿挫,畅缓疾徐,完全是情绪记录,是书写出来的,它从书法中来,所以赵孟頫说书画同源。④中国画也有程式性,画水、画石、画树皆有规律,山水、花鸟、人物亦有用笔规律。情趣理趣要并重,自由意志必须与程式规律结合。中国古代每一个大师都有新意,但肯定又都遵循着笔墨规律,在尊重笔墨规律的基础上,抒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程大利《中国画的特点:文人性、诗性、笔墨性》)12. 关于中国诗画关系的描述,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A. 中国画的诗画合璧进程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并发展为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B. 诗与画已化为中国人品性磨练、自身修为、知常达变、人格塑造的一种独特方式。C. 诗为道,画为技。诗和绘画的审美,是诗性的,是动态的,意趣的,是不确定的。D. 苏东坡的“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诗书画关系的观点得到宋人广泛认同。13. 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一项是( )A. 苏轼推动了中国画“以诗入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创作潮流。B. 《明皇幸蜀图》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描绘了唐玄宗逃难蜀地的狼狈景象。C. 《明皇幸蜀图》题跋体现两位帝王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昏聩铺张的事实。D. 徽宗任画院院长时出题目考试用诗句,因为元代以来大画家几乎都能诗。14. 结合四则材料做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看出王维已经有了诗画融合的尝试。B. 古代许多诗人都是书法家和画家,他们有时也会通过酣畅淋漓的书写来表达诗歌所不能表达的情感。C. 清代乾隆皇帝对《明皇幸蜀图》的题跋用笔透露着雍容华贵的气息,墨色虽不浓艳,却也显露豪情。D. 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不是文人就难以画好中国画,因为没法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15. 结合材料试概括中国画的特点。(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屋漫忆翟敬之①在我所有的乡村记忆里,我家那历尽岁月沧桑的祖宅老屋的影子,总是在我的脑海中影影绰绰地浮现着。老屋历经百余年风雨斑驳的身姿,是我家几代人全部生活变迁的权威见证。②曾做过中国最后私塾学生的祖父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曾多次给我苦口婆心地讲过,我家的祖宅老屋,是勤劳的先祖用省吃俭用的银钱,从本村一户郭姓人家的手里买下的。那时候我年纪尚小,对祖父所讲的关于老屋的故事总是楞楞怔怔,更多记得的是我家老屋的门前,总是有祖母和她掉了牙或拄着拐棍的婆婆们,手里拿着那能折叠的木制马扎子,坐在敞开的屋门口晒着太阳拉呱闲话。③去年冬日回乡,母亲告诉我说祖宅老屋的房顶塌陷了。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头不由得一楞,这座曾建于清代中叶的中国北方式古民宅,怎么说坍塌就坍塌了呢!?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总是在别人的面前自豪地唤它为“楼”。它的三间不是太明亮的厅屋,曾是我多梦童年的天堂,在那里曾收藏了我多少快乐童趣的小秘密。“你不去老屋的院里看看!?”母亲提醒着发愣的我。哦!是该去看看了。④其实老屋离我家并不是太远,步行大约也就三五分钟的时间。当我走进那熟悉的巷道,徒步来到老屋院子里的时候,我被自己眼前所见的景象惊呆了:满院昔日铺砖的缝隙里丛生着的杂草早已枯干,这些发白的冬天的自然遗留物,在不大的寒风中“簌簌”作响。母亲在前半年的春季,种植的两棵不粗的梧桐树,这时就像落魄的武士一般,守候在这个孤寂的小院里,远远望去,让人的心头顿生孤单之感。⑤推开老屋的门,迈开沉重的脚步,进入眼帘的是老屋自身坍塌的杂乱物。我童年的乐园,我心中永远“雄伟”的老屋,难道我就连最后一次进入您的机会也没有了吗!?此时,站在门口用痴呆的眼神向里探望着的我,不禁失声地叹息着。⑥正当我失神地走着,突然,我的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伏身低头捡起来一看,原来是老屋屋顶那古老的圆形屋檐猫头,我用自己的手指抹去它上边的尘泥,就可以看见它古朴庄严的原貌图案。我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仔细地观摩了一下它那被历史的雨滴敲打过的痕迹,才惊异地发现,它是老屋多年经受风雨的最早感知者。⑦孤寂的老屋所在的小院里,天空中不太暖和的阳光斜射了下来,照在了我怕冷的脸上,明显的感觉到有几分自然的暖气。我念旧的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了昔日乡村生活的记忆里。以往有暖阳的冬日,祖母和她朝夕相处的老妯娌姐妹们,总是聚会似的拿着各自木制的折叠式马扎子,在祖母的召集下来到我家老屋门前晒太阳。这些曾经经受过多次灾荒苦难的祖母们,一个个端坐在自己的马扎子上,居然还谈谈笑风生地谈论过去的难忘事迹,有时当谈到高兴的时候,祖母们就会张开掉了牙的瘪嘴哈哈大笑,从她们安详的笑语中,我真正地体会到了,我们至亲的中国农民是多么的开朗豁达。步入垂暮之年的祖母们,不光是怀恋陈年往事的沧桑,她们几个老人还私下里拉呱时下的种种村闻,诸如谁家的小子考上了大学,谁家的刁赖媳妇不赡养老人了,谁家的庄稼务弄得不如人了,她们一个个都消息灵通心知肚明。我快乐的童年,也就是在这冬日晒太阳的祖母们的朗朗笑声中一天天长大的。⑧后来,在我读大二那年的冬季,八十四岁的祖父驾鹤西去,给我们留下了耄耋之年的慈爱祖母。因为祖宅老屋的状况一日不如一日,而且还时常下雨天漏雨,祖母的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以孝顺著称村里的父伯们,就自动地轮流着赡养起了我孤单的祖母。当老人家从自己住了一生的祖宅搬出的时候,祖母两眼满目老泪纵横,我心里知道那眼泪是年迈的祖母,对自家祖辈住所老屋的难离之情。⑨年前我数次回乡看望祖母,她老人家总是情感深挚地给我谈起老屋如今斑驳的现状,也如数家珍地像小孩一样掰着手指头,给我说起村里的哪个老人不在了,哪个同她一块在老屋门前晒太阳的婆婆得了不好的病,我从祖母饱含深情的话语里,明白了祖宅老屋和乡亲们,在祖母的心目中是那么的重要。祖母确实是很老了,但尽管如此,祖母的心里还是时时地关注着,村里的大小事件和她老姐妹们的生老病死。乡居的日子里我时常在想,祖母她老人家是最有资格谈论,我们村的村况变迁和父老乡亲的生死离别的。⑩同是萧瑟的寒冬,如今的老屋门前已是杂草丛生,深冬的暖阳有气无力地普照着大地,昔日慈祥憨厚可亲的婆婆们,在一块晒太阳的情景现已无处可寻。我一个人孤身地站立在荒芜的老屋小院里,面对眼前一幕幕萧条的景象,心头的思绪不由得感慨万千,历年来发生在小院里的种种往事,总是历历在目地在眼前浮现。此时,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安抚自己失落的心情。⑪老天又起了一阵不大的寒风,吹拂得地表的枯草“簌簌”作响,用心细听,这些冬日的自然遗留物,好像在向我诉说着小院这几年孤寂的心声。抬头看看逐渐西移的日头,发现时间不早了,我不得不离开日暮牵挂的老屋小院,在即将往回走的时候,我又想到老屋最终是要被拆除掉的,我还能留下她点什么作个纪念呢!?当我自己正苦思瞑想时,突然那会儿伏地拣起来的古朴猫头又进入了我的眼帘。那就它吧!我惊喜地感到这是老屋冥冥的幽灵,对我恋旧思绪的点化,这时,我手里捧着两个圆形的老屋化身——雕刻着幽古曲线花纹图案的屋檐猫头,一步三回首地频频离开了。(有删改)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讲述了我再回老屋过程中的所见、所忆,老屋承载着几代人的精彩故事。B. 踏入老屋,眼前“坍塌的杂乱物”与之前“多梦童年的天堂”形成了鲜明对比。C. 文中多次提到“我”对老屋的记忆是冬天,是为了表现老屋现在的破败与萧索。D. 走进老屋所在的小院里,我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的暖气”,更勾起了浓浓的乡情。17. 根据提示,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1)母亲在前半年春季,种植的两棵不粗的梧桐树,这时就像落魄的武士一般,守候在这个孤寂的小院里,远远望去,让人的心头顿生孤单之感。(从修辞的角度)(2)我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仔细地观摩了一下它那被历史的雨滴敲打过的痕迹,才惊异地发现,它是老屋多年经受风雨的最早感知者。(从描写的角度)18. 文章题目为“老屋漫忆”,请概括作者“忆”了哪些事?19. 文章结尾说:“我手里捧着两个圆形的老屋化身——雕刻着幽古曲线花纹图案的屋檐猫头,一步三回首地频频离开了。”“屋檐猫头”为什么是“老屋”的化身?我为什么会“一步三回首”?第三部分 写作(50分)五、(1小题,50分)20. 请以《我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附加题(8分)班级举行讲经典人物故事活动。21. 作主持人小明在整理主持词,请根据提示补充串词。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初中三年,我们废寝忘食,从书海中获取知识的宝藏。我们如饥似渴,从经典中吸取人生的智慧。老舍笔下的_____________(人物)在三起三落中走向堕落,映照了那个时代贫苦人民的生活状态;_____________(书名)中的尼摩船长沉着而又机智,充满了传奇色彩;《红星照耀中国》中的_____________(人物)则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水浒传》中的林冲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我们就在这里讲经典人物故事,品丰富别样人生……22. 你打算在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个经典人物(第1题中出现过的除外)来讲,请你写写选择这一人物的原因,并谈谈对你人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