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顶红帽子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5-04 回答:爱度老师
(1)阅读第⑤~⑦段,完成下列填充。
事件:① →临近故乡→看到村庄、学校的发展→③
心情:兴奋激动煎熬→激动→② →害怕、担心
(2)选文第①段和第⑨段的A、B两处画线句,都写了秋明老汉回家愿望实现后所发生的变化,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列举其变化之处。
(3)第⑦段写家乡的繁荣发展对刻画主人公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学校打算将这篇小说搬上舞台,你觉得对第⑨段括号中内容该设计一个怎样的矛盾冲突?请从矛盾的任何一方,结合文中的语句写出你的理由。
(5)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梦回故乡;②欣慰和惊喜;③发现(孩子们的交通)安全问题
(2)以往为自己而生活,虽劳作一生却一无所获,而现在购置红帽子,为孩子们的安全考虑,赢得了尊重;以往孤身一人,而现在却拥有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3)写家乡的发展富足让秋明老汉感到欣慰,体现出他爱家乡、爱孩子的形象;也衬托(或“引出”)其美中不足——孩子出行安全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刻画出秋明老汉细心、实在、主动、质朴、富有爱心的形象。
(4)秋明老汉坚持赠送千顶红帽子与校长执意推辞之间的矛盾;秋明老汉的角度:“咧开缺牙的嘴笑了”说明他认为自己捐赠的做法最能解决问题;“径直”“时间不长”表明他做事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态度坚决,不容商量。他“思乡心切的举动”可见对家乡的情真意切,想为家乡尽一份力。校长角度:老汉“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外貌”,可见并非衣锦还乡,财力有限,况且他已年老体衰,捐献后恐生活难以为继,再者这红帽子未必能彻底解决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5)①借助想象或心理描写描绘了司机向孩子鸣笛致意的景象,使情节更完整;②刻画了助人后的秋明老汉激动自豪的心情,凸显了人物形象;③表现了作者对倾囊相助、无私奉献精神以及浓浓乡情的赞美;④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窘迫、思乡心切的游子生存状态的关切;⑤以此结尾,形象生动,意蕴丰富,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