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运用
1.D(kuì,xué;A.chěng/zèng,dī/tí;B.cái/zāi,kuò;C.huǐ/huì,ni/èr。)
2.(1)辩—辨 (2)锁一琐 (3)曲—屈 (4)茏一笼
3.B(A.“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使用对象不当,可改为“虚心求教”。C.“迷途知返”指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可改为短语“顺利返回”。D.“浪子回头”指不务正业、游荡玩乐的人改邪归正。与语境不符,可改为“再接再厉”。)
4.C(A.关联词搭配不当,“只有”应改为“只要”;B.“走访”与“3000多公里路程”搭配不当;D.“从”与“创作”搭配不当,应改为“根据”。)
5.示例:小文同学你好,看短视频既耽误学习,又影响视力,并且短视频的有些内容是不适宜我们青少年观看的,所以建议你尽量少看或者不看短视频。(要求:理由充分,语气恰当,语言流畅)
阅读与鉴赏
1.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为下文阐释作者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作准备。作者认为,人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而“应该”是指符合一般的是非善恶。然后,文章便多角度阐述了善恶的大小之别,以及大小善恶间的转化,充分有力地论述了“有为有不为”的观点。
3.引用名言警句。以古训引出“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的观点,同时也为后文对“大小善”和“大小恶”的具体阐述作铺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作者首先引用古语指出“善恶”有大小之别;接着,通过公交让座的例子分析小善小恶的现象及其中体现的社会道德水平;然后,以文天祥为例,阐释大善大恶在历史中能看得更清楚;最后,从国家、人民、人类以及人际关系角度归纳了自己对“大小善”“大小恶”的理解。
5.因为善与恶的大小之别是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关键,知道什么是大善大恶、小善小恶,才能明白哪些事应该做——有为,哪些事不应该做——有不为,所以作者着力阐释对“大小善”“大小恶”的具体理解,这样才能阐释清楚“有为有不为”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