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docx
立即下载Word高清文档,无水印,可编辑和直接打印
2021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综合练习一、(5小题,16分)1.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倔强/强词夺理 烘烤/哄堂大笑B. 喧哗/哗众取宠 咆哮/刨根问底C. 咀嚼/味同嚼蜡 粗犷/心旷神怡D. 应和/和颜悦色 隔膜/不可捉摸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伫蓄 殚精竭虑 蒙眬 不修边幅B. 要决 怪诞不经 踊跃 震聋发聩C 泄气 意想天开 琐屑 千钧重负D. 糟蹋 丰功伟绩 敦实 郑重其事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虎年春节期间,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的百虎山正式开放,全国游客纷至沓来,热闹非凡。B. 电影《水门桥》以气势恢宏的场面、抑扬顿挫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赢得了影迷的好评。C. 为庆祝教师节,班长小海提议全班同学为各科老师录制祝福视频,大家随声附和,纷纷赞同。D. 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落后两分的情况下连进三球,最终夺得冠军,真是可歌可泣。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发扬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本学期我校将武术、舞龙舞狮、毽球等南粤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校本课程。B. 随着检测技术的革新,市民可通过零售药店、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自行购买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C. 作为一座有着超过2200年以上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的很多地名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D. 海珠区海洲路为了推动琶洲西区来往阅江路、新港东路的车辆科学分流为目的,近日全线贯通,如期通车。5. 小珠参加学校开设的“健康第一”劳动教育课。下面是他收集的相关资料,请你协助他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材料一】2021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广东居民健康公约三字经》获得了广泛关注。小珠节选了部分内容制作手抄报,如下图:【材料二】守住身体各项健康指标的“底线”,有助于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状态。项目底线超标引发的健康问题建议膳食食油30克/天超重或肥胖,患上高血脂等疾病。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等方式。水果250克/天糖分过多,能量超标。每天吃水果200~250克。红肉500克/周增加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发病风险。每周摄入红肉控制300克内,不超500克。睡眠入睡时间23:00引起记忆力和免疫力下降,患癌风险增加。晚上22:00睡觉,最晚不超过23:00.步行步速0.6米/秒低于0.6米/秒说明肌肉萎缩较严重,死亡风险增加。每天快走30~60分钟。(1)任务一:请给材料一中手抄报的两个栏目,各拟写一个四字标题。(2)任务二:请分析《广东居民健康公约三字经》获得广泛关注的原因。(3)任务三:这是小海周五的日程安排,请你结合材料,给他提一些建议。二、完成以下古诗文默写(8分)6.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②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③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⑤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小珠同学做了“家国情怀”的专题整理,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题目作者“家国情怀”的句子批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收复失地,为国立功。《岳阳楼记》范仲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安思危,先忧后乐。《雁门太守行》李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报答国君,血战到死。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共46分)三、(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告子上》)【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以顺为正者D. 安居而天下熄 尔安敢轻吾射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乡为身死而不受。(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认为乞丐不愿意接受别人用脚踩踏过的救命食物,这是一种没有丧失羞恶之心的表现。B. 甲文认为贤者能时时内省并保其本心,借此告诫人们要保持本心别丧失,须注重自身修养。C. 乙文指出只要富贵不能使他屈服,贫败不能使他迷惑,威逼不能使他动摇,这样的人就是“大丈夫”。D. 甲、乙两文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浅显易懂地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见利忘义。10.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武王①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②于齐营丘。东就国③,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④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注]①武王:周武王,讨伐纣王,灭商建立周朝。②师尚父:即下文的太公。③就国:赴封国就位。 ④犁明:即黎明。(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①莱侯来伐②会纣之乱而周初定(2)太公接纳了什么意见?根据文段,简要概括太公是怎样的一个人。1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8小题,30分)(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振奋人心,语文课开展了“文化自信”的主题活动,小海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材料一】2月4日,立春日,冬奥开幕夜,四季始轮回。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饱含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投射出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火炬“飞扬”取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极具浪漫色彩、五环“破冰而出”彰显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华灯初上、国家体育场璀璨夺目,宛若身披霓裳,在浩瀚夜空下熠熠生辉。“鸟巢”外,“大雪花”火炬上微火静静燃烧。以一缕“火苗”取代“熊熊大火”,相比过往,可谓是颠覆性的理念创新。其背后蕴含的,是“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中国思想,展现出绿色环保的中国方案。这份举重若轻的潇洒,这份敢为人先、大胆革新的气魄,正是源于文化自信——如今的中国,不再需要搬出所有家底、凭借宏伟场面来博得赞誉,大道至简的理念尽显大国姿态与非凡气度。聚焦冰雪盛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体现在赛场内外,从观赛心态中也足以彰显。单板滑雪男于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上,中国小将苏翊鸣在“雪长城”赛道一鸣惊人但未能摘金,网友纷纷留言“在我们心里,你就是最棒的”,这是国人心态的变迁,更是文化自信的注脚。(整理自新华社《让世界看到自信从容的中国——从北京冬奥会看文化自信》)【材料二】品读田炳信《巟诞·荒诞》,深为他对中国古往今来汉字的痴心和钟情所感染。在常人看来,那些如同鬼画之符、那些笔画繁多的异体字、冷僻字实在让人望而生畏。而在田炳信那里,一个个形、声、意兼备的方块字,恰似绝世的美丽图画:“字画同源,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场画面。中国汉字独特的观赏、审美价值,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是作为一种文字,其基本的价值还是作为文化记忆、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实用的工具性价值显然高于她的审美价值。因而,一部汉字发展的历史侧重于应用。(整理自人民网《对汉字的真情挚爱是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材料三】有网友质疑:“全面使用普通话,方言不就消失了吗?”李洪岩解释,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我们需要尊重母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保护和推广并行。姚喜双进一步论证了其中的辩证关系:学会普通话不代表不使用方言,在公共场合、工作环境、教室等场合多用普通话,而在家庭等个人空间里说方言更亲切,两者并不冲突。语言的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提倡的是“多言多语”的能力。这有益于国家意识的巩固,也利于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整理自人民网《为什么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专家:背后是沉甸甸的文化自信》)【材料四】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及汉字输入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使汉字走上了数字化道路、并且使其具有拼音文字不可比拟的优势。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联合国常用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外来文化的输入,许多场合中英文混杂、外语词、字母词乱用,有些地方语文教育与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弱化,实际上是对民族语言的轻视和文化自信的缺失。如今,很多中国专有名词被录入英语词典,字母词有了规范中文译名,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日趋广泛……彰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规范社会语言应用、构建健康和谐语言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语言文字是根脉、是标识。在悠久的文化发展中孕育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成语、书法、篆刻等,是中华优秀传统语言文化的代表。(整理自光明日报《姚喜双:语言文字是文化自信的源泉》)12. 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蕴含了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世界观。B. 冬奥会开幕式在哲学理念、浪漫色彩、胸怀格局等方面寄寓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C. 姚喜双论证了普通话与方言辩证关系,提倡“多言多语”的能力,多使用方言。D. 拼音文字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在联合国常用6种文字的文件书籍中,汉字版最薄。13. 下列事例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文化自信的一项是( )A. 某公司拍摄的海报选用“眯眯眼”模特,体现了西方社会对东方美的一贯印象。B. “鸟巢”外,“大雪花”火炬上微火静静燃烧,以一缕“火苗”取代“熊熊大火”C. 苏翊鸣在单板滑雪决赛时未能摘金,网友纷纷留言“在我们心里,你就是最棒的”。D. 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大受好评,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14. 下列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解和分析,与材料不符的一项是( )A.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理念之新和心态之新的背后,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B. 北京奥会折射出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诠释着新时代中国的从容姿态与非凡气度。C. 汉字和普通话兼具工具性和审美价值,热爱汉字、推广普通话,都体现了文化自信。D. 生活中,有的人说话总喜欢中英文混杂,这其实是轻视母语和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15. 学校即将举办文化节,请你结合材料,从文化自信的角度,为学生社团“国风社”设计两项活动,并分别说明其目的。(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潘向黎①上苍厚我,从初中开始,听父亲在日常中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②父女两人看法一致的很多,比如都特别推崇王维、李后主,特别佩服苏东坡;最大的差异是对杜甫的看法。父亲觉得老杜是诗圣,唐诗巅峰,毋庸置疑。而当年的我,作为八十年代读中文系、满心是蔷薇色梦幻的少女,怎么会早早喜欢杜甫呢?③父亲对此流露出轻微的面对“无知妇孺”的表情,但从不说服,更不以家长权威压服,而是自顾自享受他作为“杜粉”的快乐。④父亲有时没来由就说起杜甫,用的是他表示极其赞叹时专用的“天下竟有这等事,你来评评这个理”的语气——“你说说看,都已经‘一舞剑器动四方’了,他居然还要‘天地为之久低昂’。”我说:“嗯,是不错。”父亲没有介意我有些敷衍的态度,或者说他根本无视我这个唯一听众的反应,他右手平伸,食指和中指并拢,在空中用力地比划了几个“之”,也不知是在体会公孙氏舞剑的感觉还是杜甫挥毫的气势。然后,我的父亲摇头叹息了:“他居然还要‘天地为之久低昂’!着实好!”我暗暗想:这就叫“心折”了吧。⑤晚餐后,父亲常常独自在书房里喝酒,喝了酒,带着酒意在厅里踱步,有时候踱着步,就念起诗来了。最常听到的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他总是把“哭”念成“阔”的音。有时候夜深了,我不得不打断他的“牵衣顿足拦道‘阔’”,说:“妈妈睡了,你和杜甫都轻一点。”⑥父亲是如此地喜欢杜诗,于是,安葬他的时候,我和妹妹将那本他大学时代用省下来的伙食费买的、又黄又脆的《杜甫诗选》一页一页撕下来,仔仔细细地烧了给他。⑦不过这时,我已经喜欢杜甫了。少年时不喜欢他,那是我涉世太浅,也是我与这位大诗人的缘分还没有到。改变来得非常彻底而轻捷。那是到了三十多岁,有一天我无意中重读了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发现诗里不仅是杜甫,简直就是我自己,亲历了那五味杂陈的一幕——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蓦然相见,不免感慨:你说人这一辈子,怎么动不动就像参星和商星那样不得相见呢?今天再见可都不年轻喽,彼此都白了头发,老朋友竟然死了一半。没想到二十年了,我们还能活着在这里见面,当年你还没结婚呢,如今都儿女成行了。见一面实在不容易,今晚就好好共饮吧,明天就要再分别,世事难料,命运如何,使两不相知了。⑧这样的诗,杜甫只管如话家常一般写出来,我却有如冰炭置肠,倒海翻江。⑨就在那个秋天的黄昏,读完这首诗,我流下了眼泪,我甚至没有觉得我心酸、感慨,眼泪就流下来了。奇怪,我从未为无数次击节的李白、王维流过眼泪,却在那一天,独自为杜甫流下了眼泪。却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里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那一天。⑩我不禁对父亲由衷地点头:你说得对,老杜“着实好”!⑪那一瞬间,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大概只能是“心会”二字。⑫也许父亲会啼笑皆非吧?总是这样,父母对儿女多年施加影响却无效的一件事,时间不动声色、轻而易举就做到了。⑬此刻的我,突然担心:父亲在世的时候,已经知道我也喜欢杜甫了吗?我品读古诗词的随笔集《看诗不分明》在三联书店出版,已经是2011年,父亲离开快五年了。赶紧去翻保存剪报的文件夹,看到了自己第一次赞美杜甫的短文,是2004年发表的,那么,父亲是知道了的——知道在杜甫这个问题上,我也终于和他一致了。真是太好了。⑭岁月匆匆,父亲离开已经十年。童年时的唐诗书签也已不知去向。幸亏有这些真心喜欢的古诗词,依然陪着我。它们就像一颗颗和阗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⑮读好的中国古诗词,我一向看作是中国人的大福利,作为一个不能免于郁闷和忧虑、时常觉得活得辛苦的中国人,我觉得多读古诗是让自己“平民愤”、寻找心理平衡的一大妙法,在我们心情的起伏里、人生的转折处,古诗词可以帮忙。《看诗不分明》这个书名其实就来自我家两代人共读的《乐府诗选》,出自这两句:“寡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⑯这两句诗多好啊——芙蓉就是莲,隐于雾中,看不分明,“莲”又和“怜”同音双关,“怜”者,爱也。这是陷入感情的人患得患失的心情,用流行歌曲唱出来就是“你到底爱不爱我”?用微信表情表示,就是长草颜团子扯花瓣卜感情卦,这一瓣,“爱我”,再一瓣,“不爱我”。一代代的纠结不会完,幸亏花瓣也是扯不尽的,因为繁花一片,永远开在杜甫的诗里——“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收获》公众号,有删改)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看似自顾自享受作为“杜粉”的快乐,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作者。B. 晚餐后,父亲常常独自沉醉在吟诵杜甫诗歌的境界里,作者为之深受感动。C. 首段引起下文,概述作者自小跟父亲一起谈论古诗的往事,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D. 文章既深情追忆父亲,又写了人到中年的心境,饱含着人生路上的诸多感慨。17. 结合文段,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它们就像一颗颗和阗玉籽料,在岁月的逝波中沉积下来,并且因为水流的冲刷而越发光洁莹润、令人爱不释手。18. 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引用杜甫诗句的妙处。19. 作者对杜诗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请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启示。第三部分 写作(共50分)五、(1小题,50分)20. 请以《我们都有自己的节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附加题(8分)请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三项任务。21. 任务:小珠阅读《儒林外史》后,做了一个思维导图,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填空。22. 任务二: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然而家庭教育各有不同,有成功也有失败。请结合名著相关内容各举一例。23. 任务三:青少年时期的见闻经历对人生会产生重要影响。请从下面名著中任选一部,联系其中的具体情节,结合自身经历简要分析。①《红星照耀中国》 ②《简·爱》 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