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朱佩弦先生阅读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10 回答:爱度老师
(1)文章以时间为序,围绕“敬悼朱佩弦先生”回忆“我”与先生的往事,阅读第①——⑥段,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时间 |
往事 |
1924年 |
“我”与佩弦先生同在春晖中学教书 |
1925年 |
① |
1933年 |
② |
抗战中 |
③ |
1948年 |
佩弦先生身体很差仍尽心帮“我”朋友谋事 |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横线句。
他的脸部筋肉通常是微微下沉,偶一兴奋时便微微向上提起,不多时就放下。
(3)佩弦先生和“我”的颇多相似之处引起不少误会,甚至有人把两人当成同一个人。请根据第⑨段叙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我”遇到这种情况时的心理活动。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佩弦先生的人物形象。
(5)链接材料反映出佩弦先生作品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第⑧段内容分析。(两个即可)
【材料链接】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参考答案:
(1)①先生帮“我”仔细看稿、提意见并作序。②先生邀请“我”到清华讲学并一同参加聚会。③他贫病交加,从不向“我”诉苦。
(2)运用神态(细节)描写,两个“微微”抓住了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体现出先生惯常温和镇定的表情与平正严肃的性格。
(3)示例:佩弦先生作文精练,都达到纯属完美的境界。我即使与他身形相似、爱好相近,但不管做人还是作文都不及佩弦先生,万万不敢与之比拟。如今闹出这诸多误会,实在惭愧啊!
(4)①做事认真负责、诚实恳切、乐于助人;②性格温恭和蔼、坚忍镇静、忧郁、理性;③生活简朴、整洁、爱好多样但不沉迷;④文学造诣极高,文章简洁精炼、雅俗共赏。
(5)①语言风格简洁精练,平实无华。《经典常谈》作为中学生读物,通俗性强。②以口语化语言写学术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如“够劲儿”“手也舞起来,脚也蹈起来”体现了人们对抒发情感的迫切需求;③层次清晰,逻辑性强。作者讲述歌谣的起源采用逻辑顺序,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