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饭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10 回答:爱度老师
(1)根据回忆性散文的“时间差”,梳理文章脉络,补全思维导图。

(2)回忆性散文注重细节描写。品味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体察作者的情感。
①向阳坡地上的苜蓿已经从地皮上努出嫩芽来。
②老人脸黄了肿了,年轻人也黄了肿了,小孩子黄了肿了,漂亮的脸蛋儿黄了肿了时尤为令人叹惋。
(3)根据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推测文中画线句中“阿Q式的骄傲”是怎样的骄傲,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我差”,指回忆性散文中两个“我”的差异,一个是那时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
(4)在回忆性散文中,为什么作者回忆过去的生活都觉得那么美好?请以本文为例,探究原因。
参考答案:
(1)①饱腹
②别无选择
③乐于掏腰包(赞赏不绝)
(2)①“努”字在这里用作动词,一方面生动地描绘了苜蓿嫩芽从地皮上奋力钻出来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力量的钦佩和赞叹;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苜蓿长出来了,很快可以吃到妈妈用头茬苜蓿蒸成的麦饭了。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黄了肿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写出人们吃了用野菜野草又没有油做成的麦饭,所有的人都变得“黄了肿了”,强调这样的麦饭只能充饥,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但却别无选择,表达了对那段苦难岁月的感慨。
(3)“阿Q式的骄傲”是自欺欺人式的骄傲。因为作者小时候家里贫穷,吃食的贫乏和单调是不容选择或挑剔的,并不是因为当时有营养意识而选择绿色食品,其实这是作者的自嘲。
(4)作者小时候,觉得掐苜蓿是很愉快的劳动,那是因为和同龄人结伙,在嬉戏玩耍中,所以觉得很快乐;用来饱腹的苜蓿麦饭槐花麦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母爱的体现,是乡村生活的缩影;此外,“任何人家种植的苜蓿,尽可以由人去掐去摘”,这是乡村生活的人情美、乡俗美。这些记忆,寄托了作者对母亲和童年及美好乡俗的怀念,让作者在忙碌和疲惫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心灵的慰藉和安宁。所以,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