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石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10 回答:爱度老师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采用了补叙的记叙顺序,交代了昆仑石坚硬的特点以及来之不易,表达作者对昆仑石的珍惜之情。
B.护路工人在工点院子里的昆仑石上画各种画,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孤独寂寞,生活单调,丰富了人物形象。
C.文章语言凝练形象,富有情感;多用四字短语和短句,显得干净利落,和雄浑壮观的景物特点高度契合。
D.文章表达方式多样,记叙了游踪,描写了昆仑地区壮观雄浑之美,抒发了对筑路、护路工人的赞美之情。
(2)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作者行踪 |
所见景物 |
情感感受 |
走进昆仑山口 |
群峰突兀高峻,冰雪四季不化 |
① 震撼 惊叹 |
顺着109国道,走向南山口 |
② |
激动 感慨 |
在昆仑山深处歇脚 |
工点小院里的昆仑石,形态各异、颜色丰富 |
感叹 敬佩 |
③ |
阳光灿烂,石碑巍峨,雄鹰翱翔 |
赞美 敬仰 |
(3)品味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这样一页一页地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历史身影,峨冠博带的屈原大夫也飘然而来,曳袖长吟《九歌》:“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请从至少两个角度赏析句子)
②哦,昆仑山是它们的母体。(这一段有何作用)
(4)文题为“昆仑石”,请探究它的多重意蕴。
(5)班级为了推进阅读,开展了“1+1”(一篇课内阅读+一篇课外阅读)组合阅读推介活动,请从下面两篇学过的文章中为本文选择组合篇目,并阐明理由。
第一篇:《白杨礼赞》;
第二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选择:将 和《昆仑石》组合。
理由:
参考答案:
(1)A
(2)①震撼 惊叹;②山体巨大,山石多彩;两条天路齐头并进;③穿过无人区,唐古拉山口,来到天路最高点
(3)①比喻,将山比喻成书本,将欣赏山景比喻成读书,突出了昆仑山厚重的历史感;借助想象虚写感受,引用《九歌》,抒发登昆仑的激动之情。
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点明昆仑石来自昆仑山的事实,引出下文对采石场的叙写;单独成段,突出强调,更易引起读者注意。
(4)实指来自昆仑山的一块块坚硬的石头,碰撞时有钢铁的铿锵之声音,是建筑青藏铁路的重要材料,它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虚指,它象征着筑路、护路工人不畏恶劣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
(5)示例:①《白杨礼赞》理由: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对描写对象的赞美之情:前者白杨质朴严肃、力争上游、团结一致的精神与作者心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抗日军民高度契合、和谐统一,因此作者借树喻人,借此赞美了他们团结一致、顽强斗争的抗日精神;后者,文中坚硬沉重、如钢似铁的昆仑石托起了这长长的钢轨和公路,托起了几代人的梦想,这一形象和青藏铁路的筑路、护路工人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完全一致,文章也抒发了对昆仑石以及筑路护路工人的赞美之情。
示例:②《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①从体裁上看,两篇文章都是游记;②从内容上看,都抒发了对雄浑壮观的自然风光的赞叹之情。③从手法上看,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昆仑石》既正面写出了青青藏公路沿途极寒、天气变化无常等恶劣的环境,又用用自己的喘气、呕吐、头疼、吸氧等感生理反应侧面烘托出高原缺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