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心标问答 > 阅读答案

中国如意的故事阅读题目及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15     回答:爱度老师

(1)作者围绕敦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文章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自己去敦煌遇到的“残酷的现实”?

(3)同样的内容,变换标点、字词后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会有所不同,请结合下列句子体会并分析。

原句:可谁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我被分配到了陇东庆阳,与樊先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遥遥相望,中间是近1600公里的距离!

变句:可谁承想,世界之大,超乎想象。我被分配到了陇东庆阳,与樊先生在如意甘肃的两头相望。

(4)文章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某同学在朗读下面语句的时候不知道应该采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请你帮他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要阐述理由。

初识如意,源于敦煌。在鸣沙山下、月牙泉畔,我静静观望天容海色般澄净的天空,山的倒影在泉水中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A.慷慨激昂

B.寂寞伤感

C.深情舒缓


参考答案:

(1)主要写了敦煌悠久的历史文明、恶劣的气候条件、樊锦诗先生对敦煌的坚守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樊锦诗先生的钦佩和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与热爱。

(2)作者第一次到敦煌,就赶上了排山倒海般的沙尘暴,第二次则感受到了沙漠冬日的刺骨寒风,这些描写都表现了敦煌环境的恶劣,衬托了下文樊锦诗先生坚守敦煌的不易。

(3)原句第一个感叹号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世界之大”的感叹,第二个感叹号则表达了“我”对无法与樊锦诗先生近距离相处的遗憾。用数字具体地展现了“我”与樊锦诗先生的距离之远。变句将感叹号变成句号,减少了情感的表达;将“遥遥”“中间是近1600公里的距离”删除,使读者无法切实感受到距离之远,无法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遗憾。

(4)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唐代大诗人岑参笔下敦煌太守的热闹敦煌,与樊先生日日夜夜地巡看洞窟、灯下著书、安静守望的寂静;敦煌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樊先生尽职尽守,甘于寂寞,择一事,终一生的优秀品质。

(5)C。从语言上看,“澄净的天空”“山的倒影”等词十分柔和;从内容上看,整个画面是敦煌鸣沙山下、月牙泉畔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美景的喜爱,因此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深情舒缓。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