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里的陕北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26 回答:爱度老师
(1)文章结尾说陕北民歌“享誉中外”,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其中原因。
(2)有同学说,文章写作对象是陕北民歌,题目叫做《民歌里的陕北》不合适,你能根据文章内容做一反驳吗?
(3)作者在第二段写“我真害怕它们趴架”,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4)有同学认为删去文中划线句不影响行文,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5)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多情、不屈是这块土地的灵魂。(结合李思命的民歌创作过程,谈谈对加点词的理解)
②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6)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思考:你从文中的陕北民歌及两则链接材料中能感受到怎样的中华民族文化?
【链接一】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安塞腰鼓》刘成章)
【链接二】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山丹丹花) 一如今天这里挣脱精神羁绊、焕发生命力量、顽强奋进的陕北人!
(《带着风声的花》刘成章)
参考答案:
(1)陕北民歌中包含多情、不屈的灵魂,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的生活史歌。
(2)文章围绕“陕北民歌”这一线索展开对陕北民歌内容、主题及意义等内容的叙述,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突出“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的生活史歌,是他们与命运奋力抗争的真实写照”这一主题。
(3)因为陕北的黄土山、胡蒿、狼牙刺都说明这里土地贫瘠,因此牛耕地劳作格外辛苦,有时累得狠了,容易“趴架”;牛累得身体摇晃,给人视觉上要“趴架”的感觉;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说明它已经累得分不清“盐碱”和“食物”了,更令人担心。
(4)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陕北生活困苦、劳动生产条件差的叙述,引起下文对李思命人生故事的讲述,以及李思命在自己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创作陕北民歌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陕北人与命运奋力抗争精神的赞美。
(5)①“多情”指的是李思命常年在黄河上过着流船生活,对惊险的流船岁月、古老的黄河故事、不屈的黄河儿女充满着爱,于是用高亢辽远的歌声表达了故土、对人民的爱。“不屈”指的是李思命常年在激流险滩、旋涡弯流的黄河上行船,但曲折的一生反而造就了“不屈”的精神,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陕北民歌。
②运用一系列叠词,强调突出陕北民歌飘荡在黄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6)(示例)①与命运奋力抗争的不屈意志;②冲破束缚阻碍、获取自由幸福的强烈渴望;③人与自然、生命与力量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