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散记宗璞阅读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27 回答:爱度老师
(1)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游历三峡所见的景物以及其景物特征。
峡名 | 景物 | 特征 |
巫峡 | 峭壁江流,树木云雾 | (A) |
瞿塘峡 | (B ) | 雄浑壮伟 |
西陵峡 | 名人故里,遗迹众多 | (C) |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真想伸手摸一摸……(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此句。)
②我早就知道神女会见我的。(请结合“课文链接”分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课文链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与此句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第④段和第⑫段都写到了“江水东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之处。
(4)游记需要言之有序,常用的写法有“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请分析第⑤段使用了哪种写法并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5)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游历三峡过程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去程时”和“返程时”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②我们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也学到了不少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请在下面课文中任选一篇,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与朱元思书》《紫藤萝瀑布》
参考答案:
(1)(A)峻峭奇秀(B)高山重嶂,断岸千尺(C)钟灵毓秀
(2)①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三峡的风景如画和惹人亲近,表达了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李白借写故乡水有情有义不远万里相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此句与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修辞,移情于景。本来是作者期待三峡美景,这里却说是神女峰等待着见我,自然与人形成互动,期待之情愈发深切。
(3)第④段中,作者面对“大江东流”,遥想西陵峡沿岸的俊杰人物,颇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感慨,表达了对三峡山水文化的由衷赞美。
第⑫段中,作者航程结束,从自然重回现实,借“船仍随水东流”,表达了对三峡景色的不舍。
(4)第⑤段运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根据“船进入巫峡”“船继续前行”“江水刚弯过去”可知作者是以游踪为顺序介绍景物,抒发情感。
(5)①“去程时”:作者想到“多亏了人”神女峰“才化为仙女”;当“有人的喊声在峡谷中撞击”,作者觉得“充满了和自然搏斗的欢乐”;当“据说滟滪堆就在脚下,还有传说为八阵图的礁石也炸掉了”,作者认为“人,当然是要胜过石头的”;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认识是人战胜了自然,人定胜天。
“返程时”:江心遇险,作者“想来江流吞没的英雄好汉,不在少数”,进而思考“人渐渐了解了江河,然而究竟又了解多少呢”;在西陵峡,遥想沿岸俊杰,作者感叹“他们的绝才绝色都出于此,也是天地灵秀之所钟”;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的认识是自然孕育了伟大,自然滋养了文化,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还远远不够。
②《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的植树把荒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自然是互相依存的。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描绘了富阳至桐庐的山光水色。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说明美好的自然会使人流连忘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爱慕。
《紫藤萝瀑布》是本文作者宗璞的另一篇散文。文章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使作者睹物释怀,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自然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