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再擎豆面灯阅读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27 回答:爱度老师
(1)文章围绕“豆面灯”写了哪些情节?请参照范例填空。
捏豆面灯——① ——取豆面灯——② ——③ ——④
(2)小语认真阅读了本文,对【A】【B】两处做了读书摘抄笔记,请按要求为她的笔记补上批注。
读书摘抄笔记 |
批注 |
【A】火苗在锅底欢快地舞蹈,风箱在锅畔“呼啦呼啦”地伴奏。 |
小语批注:这个句子写得精妙。具体而言:【A】 |
【B】再也没有在家乡欢度元宵,自然再也没有擎过豆面做的灯盏。 |
小语批注:这个句子很有味道,但要怎样安排它的朗读重音和语气呢?具体而言:【B】 |
(3)读到第⑦段孩童擎灯游玩的情景,小语觉得很有意思。下列诗句,与该情景表达的情感不一致的是 ()
A.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B.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C.最喜小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4)小语想将本文作为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觉得合适吗?请根据单元导语和目录,结合本文说说理由。
单元导语 |
目录 |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
1 社戏/鲁迅2回延安/贺敬之3安塞腰鼓/刘成章4灯笼/吴伯箫 |
参考答案:
(1)①蒸豆面灯;②点豆面灯;③擎豆面灯(游豆面灯);④念豆面灯
(2)【A】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火苗、风箱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蒸豆面灯时火烧得正旺的情景,也烘托了姐弟俩对豆面灯的满心期待和快乐心情。【B】两个“再也没有”读重音,朗读语气应“气沉声缓”,强调了作者长大后为生计奔波、为梦想打拼而离开家乡,难以回家乡过元宵节、擎豆面灯的无奈伤感之情。
(3)D。
(4)合适,八下第一单元主要是写民俗,篇目《社戏》记叙了“我”的童年生活,展现民俗画卷,《回延安》《安塞腰鼓》展现了多样的地域文化,《灯笼》展现了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主要围绕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家乡风物——豆面灯,展示传统文化习俗,符合单元学习的学习目标,可作为拓展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