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阅读理解及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5-05 回答:爱度老师
(1)阅读全文,在下面的表格中填写表现老贵在不同时段的神情或动作的相关词句。
时段 |
老贵的神情或动作 |
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被浇水后的样子 |
A |
B |
甩了烟,指着地里玉米说 |
村主任二宝说明征用地是为了建村小学时 |
C |
D |
脸像雨后的彩虹,亮丽而有色彩 |
(2)结合小说全文,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根据提示,为文中画线句做出赏析性批注。
①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等到7584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运用了一系列数字的角度)
②那些玉米苗随风摆动,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同意。(从描写角度)
(4)有同学说:“写到老贵同意建小学,小说就传达出了正能量,情节已经很完整了,最后一段没有必要。”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溢满笑容(抽鼻子,似乎闻到玉米成熟的馨香);B村主任二宝带着大老板大全提出征用玉米地时;C懵了,似乎不相信,一脸难色;D大老板大全解释说等玉米收割后再征用地时。
(2)第二段使用插叙的方式,补充交代了当年要这块没人愿意要的地并换种玉米的经过,令人产生悬念(为后文作铺垫),避免叙述上的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了小说的阅读性。
(3)①小说中使用的“7584”“九分六厘“等一系列数字,体现了老贵深藏在内心对儿子玉米无法言说的思念(反复不停地劳作和对土地的无比熟悉,是对已逝儿子思念的寄托方式)。
②从侧面描写用玉米苗随风摆动,形象地衬托出老贵的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拒绝还是同意,表达出老贵既不想占用寄托相思的土地,又不想拒绝给村里孩子建学校的机会的矛盾心理(左右为难)。
(4)不同意。①最后一段补充交代了老贵儿子的情况,与上文中的多处伏笔形成了照应,揭示了老贵种玉米,爱玉米,舍不得这块土地的原因,使小说内容更符合逻辑;②使老贵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③深化了小说主旨,讴歌了老贵对儿子深沉的父爱;④小说结尾处陡生波澜,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共情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