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苜蓿阅读理解答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4-10 回答:爱度老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那些缺吃少喝的年月,春天悄悄把苜蓿送到了大地上,就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B.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得苜蓿与“我”建立了联系,
C.“同事们对此却兴味索然”侧面写出苜蓿在生活中是普通的畜草,不是稀罕特别的。
D.本文语言清新隽雅、柔婉含蓄,富有诗意,于灵动的描写中蕴藏作者的深情。
(2)“苜蓿”与“我”从成长环境与经历来看,有什么共性?
(3)文章第②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
①一包行走的首蓿,从一千公里外,浩浩荡荡走进我们依然饥饿的胃里,我为此感到欣慰而又难过。(加点词语赏析)
②这包苜蓿,更像是我在城市的影子,粗涩、干瘪,没有卖相。(物我交融)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感到“欣慰而又难过”。
(6)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一棵小桃树》)与本文作者笔下的“苜蓿”,都是最平常不过的,为何却寄托着作者深挚的情感?请从托物言志手法角度来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
(1)C
(2)苜蓿象征着母亲对远行儿子的牵挂与行走在外的“我”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一语双关。在远程运途中变得干瘪的苜蓿,如同背井离乡的“我”,寄寓着“我”在异地挣扎奋斗的艰辛;苜蓿因“远行”而“接近草的本质”,暗示了“我”在奋斗过程中对质朴本色的固守,彰显了“我”的人生信念。
(3)①插叙,插入回忆苜蓿在生活困难年代的用途及给人们带来的希望,交代了“我”想吃苜蓿的原因,为后文写“我“对苜蓿的珍视作铺垫。②有了这两段插叙,文章对于苜蓿的抒写,层次更丰富,内容更饱满,也更能突显文章主题。
(4)①“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答到“声势浩大”即可)。这里大词小用,形象写出苜蓿穿过肠胃、一下子赶走了饥饿的感受;也表达出来自一千公里外的苜蓿是母亲带给艰难困顿中的“我”的巨大的爱、希望和力量。
②物我交融,作者把自己当成苜蓿,粗涩、干瘪、没有卖相的苜蓿,正像在异地平凡生活、普普通通的自己,踏实做事,质朴做人。
(5)作者为能在千里之外吃到家乡的苜蓿而欣慰,为不能回家而难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6)小桃树和苜蓿都和作者自身经历有相似之处,是另一个“我”,它们都唤起了作者对希望、对梦想的向往、追求;小桃树和苜蓿都寄托了长辈对自己的关爱呵护,以及自己对亲人的感激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