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试卷网 > 中考模拟卷 > 深圳中考二模试卷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浏览: 次     更新于:2025-03-05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及答案(word.docx

立即下载Word高清文档,无水印,可编辑和直接打印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水平测试卷九年级历史2023.05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5小题,满分7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正确粘贴条形码;3.作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答案的选项涂黑;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5.考试结束后,考生上交答题卡。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为1-23题,共46分,第Ⅱ卷为24-25题,共24分。全卷共计70分。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23题,共46分)1. “家”的字义在西周铭文中指的是“宗族(氏族)”,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文献中演变为“个体家庭”。导致“家”的字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周王室日益衰微B. 思想学术的繁荣C. 各国文字统一D. 生产关系的变革2.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秦朝修了一条从九原直抵云阳的直道。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见下图)。 秦朝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 )A. 遏制匈奴侵扰B. 征服越族地区C. 完成国家统一D. 促进民族交融3. 有学者认为,自汉朝以后,士人都以谈论商鞅为耻,而君主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以下史事符合“阴用其实”的是( )A. 汉武帝实施盐铁官卖政策B. 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C. 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D. 宋高宗重视发展海外贸易4. 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托胡商寄到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阳(今湖北襄阳),交给僧人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A. 社会动荡促进佛教传播B. 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C. 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D. 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5. 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考生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品行、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 )A. 选拔忠于皇帝的人才B. 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C.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D. 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6. 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薄来厚往,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然继续上贡,却得不到朝廷的赏赐。这反映( )A. 清朝吏治更加清明B. 民族矛盾得到缓和C. 经济结构有所变化D. 中央集权更为加强7. 乾隆末年,人口相较于清初猛增两倍,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可耕种土地的增长率只有3%左右,富户占了全国田地百分之五六十,出现“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的现象。这表明( )A 人地矛盾趋于缓和B.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C. 盛世之下隐藏危机D. 商帮拥有雄厚资本8. 为了实现自强目标,1871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聘请了外国技术人员,添置了机器;到1873年底,生产枪支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 )A. 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无能B. 军事工业受到技术制约C. 民用企业发展步履维艰D. 民族工业受列强挤压9. 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认为只要纲纪一变,十年之内就可以富强,二十年就能洗雪国耻。这可用于说明维新派( )A. 强化君主专制B. 主张学习西方C. 宣传民主科学D. 急于救亡图存10. 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在《兴中会章程》撰文,认为中国积弱,是因为“庸奴误国,荼毒苍生”。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战争失败加快革命进程B. 戊戌政变激起民众愤恨C. 三民主义思想业已成熟D. 孙中山对国情认识加深11. 1919年元旦正式发行的《国民》杂志,其阐明的宗旨是“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由此可见,该杂志的创办( )A. 呼应了新文化运动B.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C. 配合了国民大革命D. 宣传了全民族抗战12. 下图为1926—1929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图。导致上图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B.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C. 反“围剿”斗争失利D. 抗日战争的重大伤亡13.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人物同赴中和县(今陕西黄陵县)祭拜黄帝陵。这一事件表明( )A. 民众期盼国共团结抗击日寇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D.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胜利在望14.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哪一项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A. 《中国土地法大纲》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 《论持久战》D. 《反分裂国家法》15. 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义和团运动被作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性运动来叙述。1980年以后的历史叙述中,“义和团”就常与“蒙昧”“排外”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B. 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C. 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D.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6. 古埃及国王胡夫的金字塔最为宏伟,自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有越修越小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古埃及( )A. 人民群众智慧勤劳B.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C. 王权逐渐走向衰落D. 文明成果异常丰富17. 中世纪英格兰中部的庄园,农奴的份地和自由农民的份地加起来占庄园耕地的68%,高于领主自营地的占比。这一情况表明( )A. 英格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 领主的特权受到严重限制C. 领主与佃户存在契约关系D. 佃户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役18. 1532年,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出版,他主张君主行事必须以利己为原则;君主必须像狮子般的凶猛、狐狸般的狡猾,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思想体现了( )A. 神权至上B. 人文主义C. 理性主义D. 分权制衡19. 16世纪,美洲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但西欧各国国内生产却没有大的发展,因此物价大涨,西班牙平均涨幅为四五倍,英、法、德等国物价也上涨了1倍至2.5倍。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 )A. 新航路的开辟B. 文艺复兴的兴起C. 蒸汽机的运用D. 世界市场的形成20. 下表为德国和英国不同时期部分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统计表。国家地区时间适龄儿童入学率德国普鲁士1816年60%1848年82%波森1816年20%1848年69%英国英格兰1881年56%1901年70%据此可知,儿童入学率的增长( )A. 反映了两国教育体系的完备B. 加速了欧洲城市化发展进程C. 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D. 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21. 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得益于( )A. 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 工业化建设的实施C.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赫鲁晓夫实行改革22.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匈牙利著名政论家萨波伊斯特万评论说:“法国不管美国的公开威胁和抗议而承认人民中国,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此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立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B.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全面推进C. 世界两极格局受到了有力冲击D. 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3. 当不同制度的国家出现骚乱,政府采取断然措施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便高喊“人权高于主权”,干涉他国内政;当它们自身出现示威运动时,则毫不留情镇压,并不许他国谴责。西方国家这种人权双标的行为反映了( )A. 人权问题根深蒂固B. 霸权主义依然盛行C. 国家之间纷争不断D. 地区冲突威胁和平第Ⅱ卷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24. 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被称为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述英国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起到的推动作用。(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像或材料所反映的中国探索现代化史事,将下表补充完整(填写序号)。历史时期图片/材料序号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人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有人认为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请任选一个观点,并选用材料二中的某一图像或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4)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为研究这一特点,请你根据所学再补充一则史料并作简要说明。25.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华文化史分期时期文化史分期内容概要猿人到大禹传子前文明期中国文化的史前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秦汉一统文化探索、定格期实行了对先秦多元文化的一统整合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胡汉、中印融合期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唐中叶至明中叶近古文化定型期总体上已显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孕育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明末迄今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化转型期中国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西文化既相冲突又融会——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官方QQ号:
兼职教师申请:
精品创作合作:
名师微信号:
语文:   数学:   英语:
官方账号:
心标教育公众号
心标教育APP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用户留言 | 招聘信息 |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4-202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标教育 www.xbjy.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4070131号 浙公网安备33010202004869号
法律顾问:张律师 投诉建议:xzz001@vip.163.com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