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及答案(word解析版)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及答案(word.docx
立即下载Word高清文档,无水印,可编辑和直接打印
2023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调研测试题历史(本试卷共6页,28小题,满分90分。考试用时6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将自己的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涂改液和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经过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制成各式各样的陶器。观察如图可知,原始陶器(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白陶鬶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A. 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B. 具有浓厚生活气息C. 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附近D. 体现贫富分化现象2. 据《尚书大传》记载,西周时期,圭玉充当了对诸侯德行考核的结果。如果诸侯没有过失(主要指对周王朝服从与否),天子就会把圭玉归还于他;如果有过失,改过后才会归还。如果三年内不能得到圭玉,就会减免爵位,六年内不能得到就减免田地。西周的做法( )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激化了阶级矛盾C. 巩固了分封秩序D. 提升了行政效率3. 《管子》认为,“其耕之不深,耘之不谨……虽不水旱,饥国之野也”。《吕氏春秋·任地》提出,“五耕五耨(除草),必审以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 )A. 注重改进生产工具B. 重视精耕细作C. 突破自然条件限制D. 带动水利发展4.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县出土了一件五铢钱纹青铜鼓,此青铜鼓鼓面及周身所饰五铢钱纹,系汉代中原地区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该器物可以用于研究( )A. 民族交融的推进B. 中外交流的发展C. 丝绸之路的开通D. 文景之治的出现5. 据文献记载,北魏孝文帝因“群书南迁……文风北缺”而主张向南齐借书,以完备典籍。在访求书籍的同时,孝文帝还组织了对图籍的整理、校勘。此举措体现出孝文帝( )A. 自身学养深厚B. 消除了改革阻力C. 注重文教事业D. 完善了政治制度6. 馒头窑因窑炉顶隆起似馒头而得名,是北方地区瓷器烧造的传统炉型。唐宋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使用馒头窑制瓷的情况。此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 海外贸易的繁荣C. 陶瓷器生产水平高D. 北人南迁的推动7.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此作品属于( )A. 唐诗-白居易B. 宋词-柳永C. 元曲-白朴D. 明戏剧-汤显祖8. 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一方面帮助地方官员治理基层社会,另一方面让耆宿、里老来监督地方官,互为牵制。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根本目的是( )A. 规范官员权力B. 强化社会治理C. 加强中央集权D. 完善政府机构9. 清乾隆时期,广州引入欧洲画珐琅技术,融合中西文化与工艺技术,发展出全新的广州“名牌”——广珐琅,畅销欧美和亚洲市场。这说明当时广州( )A. 引领了制瓷业的新风向B. 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C. 是清朝指定的对外窗口D. 率先开启近代化进程10. 19世纪50、60年代,美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学堂都设有图画课程。如京师同文馆开设了“画法”科目,福州船政学堂也设有“船图”“几何画法”“焦点透视”等美术课程。这是由于( )A. 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B. 国人审美观念发生改变C.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D.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1. 甲午战败后,各地报刊逐渐兴起。有人评价说,如果把甲午战争比作是中国震动的一次电击,那么这些报纸、报刊等就是一个强烈的电流,把新的思想传播到全国各地。这一“新的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A. 严复、左宗棠B. 康有、张之洞C. 梁启超、严复D. 黄兴、梁启超12. 1901-1911年期间,中国铁路兴建的经营类别除了有国营和列强经营外,商办铁路也发展起来。如1904-1906年修建的潮汕铁路(潮州-汕头)和1908-1911年修建的南浔铁路(南昌至九江)就是其中的代表。这反映了( )A. 辛亥革命的胜利B. 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C. 近代科技的进步D. 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13. 1912年,孙中山通电全国改用阳历,并指出“人民尚崇尚旧新年、不注重新新年者,是尚未能脱离旧观念,未能脱离旧思想者也。新新年为民国的新新年,为共和国家的新年;旧新年为君主时代的新年,为专制国家的新年”。由此可知,孙中山推行阳历是( )A. 为新文化运动作铺垫B. 为了巩固共和政体C. 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D.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14.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到,“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其中,“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昌起义的发动B.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 工人运动的发展D. 工农武装割据的坚持15.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民法典》。其中“亲属篇”将婚约视为契约,不再认定收授聘礼是婚约成立的核心条件。此外还废除了诸多繁琐礼仪。这些变化反映了( )A. 近代法律体系逐渐完善B. 婚俗礼仪渐趋近代化C. 西式婚礼深受国人喜爱D. 传统观念被彻底摒弃16. 长征中某次会议召开一段时间后,刘伯承提到:“我军一反以前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这次会议( )A. 肯定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B.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C. 确立了思想建党与政治建军的原则D. 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17. 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认为历史教育应有“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态度。30年代初,他开始主张历史教育要“致用”,要使青年知道国家深受外国压迫。顾颉刚态度的转变反映了当时( )A. 国民教育受舆论影响B.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国家经济形势的转变D.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18. 口号是一种文化符号,传达出不同的时代内涵。《人民日报》曾宣传过“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中央人民政府”“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等口号。这些口号的宣传最有可能在( )A. 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期间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19.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历来备受关注,下列事件都( )A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 确立了土地公有制C. 推动乡镇企业发展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0. 1799年,法国士兵偶然发现了一块刻着陌生文字的石碑。后来法国文字学家商博良破解了碑上的陌生文字是古埃及国王和王后名(如图):托勒密与克娄巴特拉。这种文字是( )A. 象形文字B. 楔形文字C. 拉丁文D. 甲骨文21. 有学者指出:“拜占庭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留存的古籍( )A. 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B. 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大门C. 突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D. 启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22. 1626年,荷兰人买下曼哈顿岛建立贸易站,并按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名字,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被英国夺占,改名纽约,也就是现在的美国纽约。该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 新航路的开辟B. 美国的独立C. 早期殖民掠夺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3. 1825年后,英国越来越多工人加入工会,工会组织形式日益健全。工会长期坚持就工资、工时、学徒制、工作环境等问题同雇主展开集体谈判。这( )A. 严重削弱了英国社会生产力水平B. 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C.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D. 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条件24. 同学通过对明清时期东西方科技的部分成果整理形成了如下观点,请补全①处的观点( )观点成果(部分)这一时期中国科技著作注重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天工开物》分18个生产门类,介绍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农政全书》记录了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这一时期西方科技①。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A. 实现了数学原理的新突破B. 强调人文学科的研究C. 重视实验分析和实证态度D. 注重传统经验的总结25. 以下是某同学为20世纪60、70年代整理部分大事件( )时间内容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据此判断,他整理的主题是A. 两极格局受到冲击B.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C. 国际新秩序的建立D. 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26. 人口变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人口史提要》一文写道:“我国现存的最古人口统计数字是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创建人夏禹时的人口记录,根据《帝王世纪》(编者注:成书于西晋,皇甫谧著)当时的人口为1355.3923万,这一数字以后为历代史书所采用,成为世界各国最古人口数字之一。”其实所谓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材料二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时期年份人口数出处东汉157年(桓帝永寿三年)约5600万《晋书·地理志》隋581年(文帝开皇元年)约2900万《隋书·李德林传》等唐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约5300万《通典·食货》宋1193年(光宗绍熙四年)约2784万《文献通考·户数二》明1381年(太祖洪武十四年)约5987万《明太祖实录》清1741年(高宗乾隆六年)约14341万《清高宗实录》材料三 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可不至腾踊矣。——摘自【明】徐光启《农政全书》闽人多贾吕宋(菲律宾)焉,其国有朱薯……然吝而不与中国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抉小盖中以来……其初入闽时,值闽饥,得是而人足一岁,其神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摘编自【清】周亮工《闽小记》人民渐增,开垦无遗;或沙石堆积、难于耕种者,亦间有之;而山谷崎岖之地已无弃土,尽皆耕种矣。——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9(1)根据材料一、请解释学者认为“大禹时的人口数字是根本不可信的”依据。(2)运用材料二表格的数据,绘制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绘制;完善坐标信息;确保线条是直线且清晰)(3)根据第(2)问折线图的数据指出明至清人口发展的趋势,并用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加以解释。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Ⅰ.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者或作品人物)Ⅱ.相关历史事件A.杂志《青年杂志》(陈独秀)B.书籍《顾维钧回忆录》(顾维钧)C歌曲《国民革命歌》(邝鄘)D.绘画《愚公移山》(徐悲鸿)E.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F.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周巍峙)G.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①抗日战争②改革开放③抗美援朝④巴黎和会⑤北伐战争⑥解放战争⑦新文化运动请回答:(1)从上表的Ⅰ栏中选出两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G—②,示例不得作为答案)(2)根据第(1)问中已选出的两组相互配对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28.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折射出一个时期、一个国度的精神文化厚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认为博物馆将会“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成为发明家集结与交换心得的场所”。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摘编自《博物馆的历史》材料二 200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践行展览是最重要的服务产品、策展能力是核心能力。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等重大主题展览……“到国博看展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家文化窗口,承担了更多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与美国、俄罗斯等多国开展了诸多展览、文物保护合作项目,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200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其后又与世界其他几大著名博物馆都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合作办展、人才交流等方式,与我国外交政策和文化走出去充分对接。故宫博物院已连续四年举办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签署了《紫禁城宣言》和《太和宣言》。近年来,故宫博物院还与阿联酋等国在遗址保护区内展开联合考古,与瑞士等国的专业机构就文物修复理念和技术展开合作。——摘编自王旭东《使命与担当——故宫博物院95年的回顾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博物馆相继建立的历史背景。(2)请你为材料二中的“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提供两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名单,并分别简要介绍其成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故宫博物院“走出去”的意义。